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展望下一个百年,
共筑万里山河

杨程建
卡特彼勒全球高级副总裁

2025年,是卡特彼勒公司成立的100周年和在中国发展的50周年。我们满怀感恩与自豪,与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们一起,携手共同迎接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中国,对于卡特彼勒全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75年,38台吊管机漂洋过海,拉开了卡特彼勒在中国开展业务、服务中国客户的序幕。公司从北京饭店的一间办公室、几名员工,发展到今天约20家制造工厂、2个研发中心、2个物流和配送中心,以及约12000名本地员工。

扎根中国50年以来,卡特彼勒与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们共同成长,齐心助力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西部大开发的恢弘建设,还是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处处都可以看到卡特彼勒设备忙碌的身影。

展望未来,拥有百年积淀的卡特彼勒,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迎接新的变化与挑战。凭借领先的创新理念、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我们将始终致力于帮助中国客户的发展与成功。

我们期待着,在下一个百年里,卡特彼勒继续作为中国实干家们的强大伙伴,建设更加美丽、更可持续的世界。

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的大美时代,
和卡特彼勒一同分享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兼总编辑

从1990年开始,我参加了中国第七、八、九三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时间加起来有四年之久,今天看到“Cat®”的标志,让我想到了36年前,在南极中山站就见识了这个取名“Caterpillar”的庞然大物。

中国,是地球上地貌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高原、沙漠、戈壁、峡谷、山脉、雅丹、江河、湖泊、湿地、海湾、冻土、冰川、喀斯特……就是这样的大地,拥有世界上较为完整的自然带和丰富多样的景观类型,《中国国家地理》70多年来始终坚持着一件事,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和体验美,借助不同的方式用科学审美的视角凝练出不为人知的极致美景,探索文化景观背后的历史成因和美学价值。

在这片大地之上,有太多生动的故事在发生。2022年,基于对中国这片土地共同的认识、了解,双方开始策划并拍摄一系列表现中国自然之美、讲述中国实干家立足山川大河发展的故事。四部纪录片,一部立足宁夏贺兰山,讲述冲积扇上改造土地、种植葡萄并酿出美酒的故事;一部着眼广西西江航道水运和疏浚;一部陈说内蒙古绿色矿山;还有一部聚焦徽州大地,讲述一代徽商返乡修复古宅,投身工程建设的故事。

我们和卡特彼勒一起做的事情,就是梳理和寻找Cat设备数十年来、服务于中国所创造的那些美好,那些大地之上、人以机械力量创造的奇迹,是改造环境、重整山河的故事,是实干创造的梦想。

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百年卡特彼勒,
五十载中国足迹
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实干筑梦,
建设美好家园

烟雨江南
一梦到徽州

山灵水秀的徽州,拥有着令世人称羡的山川地形,放在百年前,却是徽州人的一大生存困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古徽州山岭遍布、川谷崎岖,自古便是“ 山限壤隔之地 ”,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谋生,在层峦叠嶂中,开辟了四通八达的古道系统:徽安古道、徽青古道、徽宁古道、徽杭古道、休龙古道、徽开古道等12条府际古道错杂交织,多顺山势、沿溪水而建,古时五里一 亭、十里一庙,如今沿途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绝佳。

徽杭公路,是徽州地区第一条出境公路,以徽杭古道为基础,西起黄山歙县,东至浙江杭州,全长215公里,沿途峰回路转,绕于万山丛中。20世纪20年代,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徽州先贤们,本着实业兴邦的发展之梦,开始倡导筹划徽杭公路的建设,历经战乱,于1933 年11月26日通车,彻底改变了徽州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直至百年后的今日仍旧影响深远,也在徽州交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时代变迁,长到千里的杭瑞高速、京台高速、溧宁高速,与国道330、237、205、233等,短到百十里地的徽州天路、皖南川藏线、正在建设的歙黟公路等市乡公路,如同毛细血管在这片大地之上铺展开来。这背后是当地人应用现代机械开拓出家乡向外的致富路,是由史及今的景观路,更是情深意重的归乡路。

建设:通往理想家园的路

如果你来到安徽歙县,穿过老城古色古香的街巷,走上县城旁的山丘,会发现在这里安静地伫立着一座老宅,老宅大门古朴厚重,高大挺拔的梁架与淡雅的青石板铺地相映,马头墙和精美砖雕彰显着徽派建筑的素雅,就连梁枋、藻井、斗拱、门窗等构件也极少见用鲜艳的颜色。午时的阳光透过门窗的孔隙,为屋内带来几抹暖意,流淌出水墨画的质感。

这间老宅的主人是实干家金克烽。他从小生活在粉墙黛瓦之下,和小伙伴奔跑嬉戏在高屋深巷之间,这里藏着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和最浓厚的乡愁。所以归乡之后,他做的第一件 事便是购置老宅,寻访濒临毁坏的老建筑,按照传统技法进行修复和使用,上山搬入老宅, 一砖一瓦地构筑他的理想家园。

而当真正了解这位主人公,你会看到千千万万徽商以实干成就梦想的身影。白手起家、在外闯荡、积累财富、负债千万、还清债务、建立工厂、与卡特彼勒共同奋战在工程的第一线……短短的几句似乎浓缩了他波澜奋进 的前半生。由困厄而求生、担当、开拓、变革,这似乎早已渗透到每一个徽州人的血脉深处。

“重山叠嶂拦不住,穿山越岭筑通途。”一代代徽州人找到了通往理想家园的路,如同古建传承与机械生产一样,它们连接着历史与现在,也开创着时代与未来。

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回到目录页

苍茫北境
绿色梦想在乌海

内蒙古,横跨中国北方,东西跨越约2400公里。草原、戈壁、沙漠、沙地、平原、 丘陵、山地、湿地,勾勒出苍茫北境的样貌。

大地之下,是极为丰富的矿藏。内蒙古含煤地层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储量大区和生产大区。

乌海,就是内蒙古的一座能源之城,处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被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环绕,东部是绵延百里的桌子山,与中部甘德尔山、西部五虎山,南北平行排列,隔黄河与西南方向宁夏的石嘴山市相 望,有着“三山两谷一条河”地形特征,建市不过40余年,因矿而建、因煤而生。

曾经的这里,炼钢厂、火电厂、电石厂、化工厂遍布,沿包兰铁路、109国道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工业园带,密密麻麻的烟囱是这里最显著的标志。“求发展要环保”的话题,一直盘旋在这片大地之上,等待着时间交出的答卷。

矿藏:藏着绿色矿山的梦想

矿产,一直是乌海市的优势资源。在这里进行矿藏挖掘,卡特彼勒等工程机械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的地形地貌、极端的气候条件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等。然而,这也为卡特彼勒等企业提供了展示其先进技术和环保理念的机会。

最常见的矿渣山,主要由煤矿生产产生的矸石以及洗煤厂产生的废渣堆砌而成。改造矿山,先要进行削坡放顶、山体整形的工作,这自然也是 Cat ®挖掘机的专长。巨大的铲斗挥舞之下,渣山被夯实,修整成规则的形状,边坡的角度被精心设计成33度,这个角度有利于水蓄留在表层土壤中。

多种精心挑选的耐干旱灌木,如沙打旺、骆驼刺等植物草籽被播撒下来,井下矿井水净化处理后加压打到山顶,配合根灌、喷灌系统,尽量让植物自在生长、安全越冬。

面对乌海干旱的地理条件,节水成为了绿色矿山建设中的核心议题。在内蒙古广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的实验区域,一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灌溉与养护管理系统正发挥着关键作用。该系统能够精准调控灌溉过程中的用水量,成效显著,使得部分绿化植被实现了100%的节水目标。

开发矿藏,同时保护、改善环境,是乌海和在乌海的能源开发者们共同的梦想。这片土地上,山峦、湖泊、沙漠与城市相互交融,共同绘制出一幅“沙漠绿洲,水上新城”的壮丽图景。

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回到目录页

山水长卷
江河正通航

在广西,多山也多河。十万大山、六万大山、九万大山、云开大山、大青山、大桂山、 大南山、大明山、大瑶山等,如同弧形行进的队列,密不透风。西江水系四散在群山之间,大江小河在崇山峻岭的夹击下趟出了自己的路子,冲出了自己的冲积平原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西江,是珠江的干流,也是广西的母亲河,它从桂西北入境,横贯盆地中部,涵盖了广西 80% 以上的地区,一路分别被命名为红水河、黔江、浔江,并接受了郁江、北流江、柳江、桂江等南北支流。从地图上看,它们从西向东密集相连,像绿叶上的叶脉,最终收拢于桂东南的梧州市,下广东入海。

在广西,凡是城市都紧临一条大江,如桂林与漓江、梧州与浔江、贺州与贺江、玉林与南流江、柳州与柳江、贵港与郁江、来宾与红水河、河池与龙江、百色与右江、崇左与左江……

通航的故事,也从这里展开。

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航运干线上游主要支流,是西南水运出海北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东经西江航运干线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向南经建设中的平陆运河可到达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

航运:通江达海,
每条河流都是黄金水道

从高空俯瞰,百里柳江绕城回流,合抱住了繁华的柳州城,蜿蜒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的身形。

历史上,柳江是黔、桂水上的交通要道,不管是川黔顺融江南下还是中原经湘桂水道西南下至广西出海,这里都是行程短且水丰的理想水路。然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及至现代智能机械化的进程,河道升级为航道,平坦而宽且深就成为了航运首要考虑的条件。

广西区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喀斯特(岩溶)地貌广布。柳江两岸、锥峰起伏、峰丛秀美,而这样的景观,到了河床底部,是质地坚硬的碳酸石灰岩,凹凸不平、宛如暗桩,也是最难疏浚的河道。据当地河道疏浚工人说,有些时候难度甚至超过海上工程。

为了应对广西河道的地貌,2010年,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决心定制两艘特殊的反铲式挖泥船。加长的机械臂能触探到12米的深度;强劲的动力让翻挖巨石变得轻松;缩小的挖斗让抓力更强;去除履带和底座,能减少挖泥船的自身载重;开放的液压系统,用良好的负载能力保证了船身的平稳,更让一名挖机手能完成两个人的工作。

于是,在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着人间烟火气的时候,在峰林之间蜿蜒的河流上,疏浚工人驾驶着挖泥船,一铲一铲从水下清理出礁石,修整河道,不疾不徐、积少成多。

在这广布的河网之中,来自云南贵州的船只载着煤炭钢铁向东、来自广东的载着机器杂货向西,它们穿梭在西江河道之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对于广西而言,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早已是国家战略,北部湾建设更是向海发展的新格局,正在修建中的平陆运河是其重要一步。作为中国西部的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的开通将预示着,出海里程缩短约560公里,5000吨级江海直达船可从平陆运河直通我国沿海港口和东南亚主要港口。

如今,广西境内的5个主要港口每年货物吞吐量破亿吨,随着航道的疏浚和拓宽,这里将常年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意义深远。未来,几江春水向“海”流,轻舟“易”过万重山,将不是梦。

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回到目录页

金戈铁马
塞上酒瑶樽

宁夏,作为中国的袖珍省份,以十字形的身躯跻身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西北荒漠之间,随黄河的身姿,冲出了沙漠戈壁中的一片绿洲,舒缓从容,静静地流淌在银川平原中,“长河落日”是这里最日常的写照

西部的贺兰山,山体横空出世,山高积雪、峰峦叠嶂、万岭奔走,沿南北延伸250 余公里,分为了南、中、北三段:北段山地较宽,山体被多条宽谷切穿,山脊呈现浑圆形;南段山势低缓,山脊呈梳状;到了中段山地才是真正的主体,最高峰俄博疙瘩矗立于此,沿东坡向下穿过绿意融融、苔藓连片的松林带, 山地、台地、洪积倾斜平原呈“ 阶梯状 ”错落,直抵山麓地带。

每年的夏季,呼啸而下的山洪,裹挟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泥土,冲出山口,在山前铺陈开来,天长日久,形成了扇状的洪积扇。曾经的这里砾石遍布、植被稀疏,与黄河畔的水草丰美两相交映。

这是景观,也是挑战。

作为一个典型的绿洲,宁夏平原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已有一千多年了。 贺兰山作为界山,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遏制着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也阻止了湿润的东南季风西进。又因为黄河和贺兰山存在,便有了“天下黄 河富宁夏”之说。

农耕: 砾石滩成葡萄园,
酿造中国风味

8月,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庄园里浓荫蔽日、铺绿叠翠,或许你很难想象:十几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实干家马彦锋,是宁夏葡萄酒行业的先行者,他选择并使用Cat®大型挖掘机改造砾石滩。一台台挖掘机在贺兰山下轰鸣而动,巨大的筛斗轻松挖开地面,清运砾石、筛动土石,黄尘弥漫中,土石分离,以疏松洪积土壤,也为葡萄根系的下扎铸牢了基础。

葡萄的生长,离不开冬天藏土、春天出土,藤蔓应物候冬眠与苏醒。春分播种、秋分收获,节气的轮转也意味着生命的轮回,但不论哪个时节,Cat迷你型挖掘机都会在排列整齐的葡萄园中忙碌穿梭,挖出沟槽,推土、犁地、覆土、平整,与辛勤的果农并肩,享受春华秋实的满足。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 60 万亩,年产葡萄酒 1.4 亿瓶,以标准酒瓶高度相连,可以绕赤道一圈以上。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北纬37度至39度的区域,因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宜、昼夜温差大,成为了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之一,贺兰山以独特的地理区位酿出了中国葡萄酒风味。

今天这片土地上,银川盆地富饶、宁夏平原丰美、鄂尔多斯台地宽阔、青铜长峡壮丽、鸣翠湖湿地葱茏、宁南黄土丘陵交错、腾格里沙漠苍茫、通湖草原广袤……多元的地貌与这一山一河,共同守护着这片物产丰饶的塞上家园。

上滑查看更多内容 回到目录页

感谢阅览!